有关“餐后高血糖”,这几个问题务必搞清楚

发布时间:2020-05-08 10:40

导读: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进餐后10min后,血糖开始升高。正常人进餐后0.5~1h血糖达峰,正常值<7.8mmol/L。而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血糖峰值超过正常范围(摄食后1h~2h血糖水平>7.8mmol/L),反应餐后状态。现将有关餐后高血糖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一、餐后高血糖有何危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或负荷后高血糖与多种疾病相关。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餐后高血糖比HbA1c能更好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的机制是快速升高的PPG造成血糖波动,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血管反应性增加;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餐后或糖负荷后血糖与心血管风险及其结局相关。餐后高血糖升高渗透压,可增加血小板反应性,激活血小板,与餐后高凝状态相关。餐后高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等。

随着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及餐后血糖逐渐升高,而增高的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此外,有学者发现,餐后高血糖和PPG波动与老年人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

 

二、餐后高血糖有哪些特点?

1.糖尿病患者一天内可有2/3~3/4的时间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

2.餐后高血糖具有慢性血糖增高和急性血糖波动的双重特点,因此不仅要关注血糖增高的程度,还要注意慢性血糖增高持续时间及单位时间内血糖波动情况;

3.餐后高血糖可引起餐后代谢紊乱和组织细胞功能异常,一次餐后高血糖对个体可能是一次危害负荷。

 

三、哪些人需要监测餐后高血糖?

1.妊娠糖尿病患者;

2.怀疑有餐后高血糖的患者(任何HbA1c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

3.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

4.对于正在接受控制餐后血糖治疗的患者,如短效胰岛素、非磺脲类促泌剂等;

5.餐后出现低血糖者。

 

四、餐后高血糖控制目标多少合理?

控制餐后血糖(PPG)对HbA1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有关“餐后高血糖”,这几个问题务必搞清楚

*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

 

五、餐后高血糖如何控制?

餐后高血糖在治疗上可以从饮食、运动和药物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饮食干预:由于在饮食因素中决定餐后血糖水平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因此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有效地降低餐后高血糖。一般建议在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养成一日多餐的习惯,而不是传统的一日三餐。在食用时可以增加不易消化的高纤维素和粗纤维素,其中高纤维素有饱腹的作用,粗纤维素能增加肠蠕动,同时减少精制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注意增加饮食中水溶性植物纤维的含量。已有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膳食中增加水溶性植物纤维能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

运动治疗: 对于没有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是必须强调的。运动可以通过减少患者肠道的血流量,减低消化吸收作用;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机体的热量消耗。一般认为运动应该安排在餐后半小时,强度应该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运动时心率不应超过(170-年龄)/min。

药物治疗:选择以降低餐后高血糖为主的药物。

 

六、哪些药物可用于餐后血糖管理?

降糖药物如传统的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短效磺脲类以及新型的GLP-1类似物、DPP-4抑制剂等药物都能针对餐后高血糖进行管理。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可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等是通过抑制降解GLP-1的DPP-4酶而起作用,从而刺激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的释放、延缓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感,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可以刺激胰腺β细胞快速短暂地分泌胰岛素,在进餐时服用该类药物,可以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GLP-1类似物如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β细胞新生、抑制β细胞的凋亡、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延缓胃排空以及增加饱腹感。

胰岛素(如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常规人胰岛素等) 也可降低餐后血糖。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主要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反应,有起效快、达峰早、作用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双相 (预混) 胰岛素是将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和中效胰岛素结合在一起,以模拟正常的生理性的胰岛素反应、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

 

七、如何个性化管理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应该强调个体化,一般而言糖耐量低减状态下的餐后高血糖,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必要对可以考虑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餐时血糖调节剂正在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糖尿病状态下餐后高血糖则比较复杂。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

➤肥胖患者,可以首选糖苷酶抑制剂,必要时选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消瘦患者则建议先考虑餐时血糖调节剂;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以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也可以考虑联用糖苷酶抑制剂。

➤已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且HbA1c>7.5%时,需考虑口服单药或联合药物治疗。二甲双胍为基础用药以降低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餐后血糖较高时可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格列奈类或短效促泌剂。

文章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